有力度、有速度、有深温度 中国高水平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发布时间:2024-02-02     作者: 案例展示

 

  1月28日,《新闻联播》报道了农业、旅游、健康、生态等方面的新闻,中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态势明显,结合交通、民生等领域传来的利好消息,能够正常的看到支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要素不断集聚,未来前景光明、底盘稳、动力足、活力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1月28日在曼谷举行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签约仪式。该协定将从2024年3月1日起生效。

  记者1月27日从上海市政府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了解到,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实施新一轮的营商环境改革。同时,上海今年将大力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率先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督管理模式,加快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

  下一步,上海将紧扣企业需求,实施新一轮的营商环境改革,初步安排150项改革举措。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得、权益保障等方面推出更多创新举措,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春节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旅游迎春 休闲过年”新春主题系列活动,聚焦旅游目的地、主题线路等,联动各地推出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文旅融合产品,为民众春节文旅休闲提供更多选择。

  冬季是抢修水利的黄金期。眼下,各地正加快水利工程修复和建设的进度,保障粮食生产和行洪安全。

  水利部最新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以来,全国开工8项重大水利工程,在建的重大水利工程正抓紧施工。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的重点项目,目前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在位于湖北十堰的工程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安乐河桥上部结构的施工。

  当前,海河流域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水利项目正在快速推进。在永定河综合整治工程二期项目——河北固安段水毁修复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对滩地进行铅丝石笼防护施工,提升行洪能力。截至目前,河北全省307个水毁修复项目中,有278个项目已完工,29个项目正在施工中。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水利设施。去年开工的17处新建大型灌区和581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目前正快速推进。在江西宁都,总投资42.29亿元的梅江灌区首期工程建设进入攻坚阶段,项目沿线个作业面同步施工。在谢坊隧洞及其周边渠道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分工协作进行隧洞开挖、渠道灌浆、管道安装等作业。

  今年,我国将开工建设江西峡江、湖南梅山、云南潞江坝、河南前坪等大型灌区,实施1000处以上大中型灌区改造升级,逐渐完备灌排工程体系。

  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一个任务,2021年,我国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顶级规模、覆盖范围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目前,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普查覆盖了全国2323个农业县、62.5万个行政村、92万多家水产养殖场户,新收集农业种质资源53万多份,对746份濒危农作物资源开展抢救性收集保护,发布80个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

  普查新收集的种质资源将全部收入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开展精准鉴定,挖掘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优异资源。

  我国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森林食品获丰收。

  森林食品主要是指森林或者林地生产的食物,包括可食性的果实、花、叶、枝、皮、根、脂液以及寄生物、附生物等非木质林产品。作为重要的“粮库”之一,森林食品是继粮食、蔬菜之后我国第三大重要农产品。我国人均森林食品产量约130公斤左右,居世界前列。

  我国森林食品的主力军是经济林,面积7亿亩以上。2023年,我国经济林再获丰收,产量达2.26亿吨,产值预计超过2.2万亿元。同时,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到6亿亩,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全国经济林种植从业人口和林下经济从业人口达1.24亿人,约占全国农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二级巡视员 高均凯: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向森林要食物是增加我国食物供给能力、丰富食物来源、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浮箱固冰通道是为保障冬季中俄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安全运作的冰上国际运输通道。26日,黑龙江省同江市至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口岸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冰封期中俄浮箱固冰通道正式开通运行。

  同江口岸是中国对俄唯一的水路、公路、铁路“三路并进”的国际口岸,打造的轮渡运输、气垫船运输、浮箱固冰通道运输“三路并进”交通网络能轻松实现全年通关。据了解,自同江东港至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港浮箱固冰通道开通至今,已累计过货54万吨、过客45.5万人次。

  1月28日,贵州剑河县至黎平县高速公路南寨溪特大桥顺利合龙,标志着剑黎高速全线米的南寨溪特大桥是剑黎高速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贵州在建单跨最长的高速公路刚构桥。剑黎高速全长74.75公里,建成通车后,将与贯通全省的南北高速公路网形成互联互通。

  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市通过加快交通路网建设,着力解决环京周边地区通勤问题。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天津武清、廊坊北三县等周边地区的厂通路、通清路相继实现通车,跨河北廊坊、北京燕郊的轨道交通22号线也在加紧建设中。

  日前,随着连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武清的通清路实现通车,连接北京通州区与河北廊坊北三县的道路已达到10条。为方便环京通勤人员出行,三地联合开通了京津冀定制快巴,从廊坊北三县到北京中心城共有18条线号线也在加快建设,建成后,从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需9分钟,到北京中心城区仅需29分钟。

  新年伊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围绕提升环京周边地区通勤问题,已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并组织有关部门对重点事项做专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京津冀联合办综合组组长 徐凌崴:主要围绕提升环京重点地区通勤效率,组织交通协同专题工作组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重点包括推动姚家园路东延等跨界道路前期工作,加快通勤定制快巴向环京地区延伸覆盖等事项。目前,跨廊坊、燕郊的轨道交通22号线、通州连接香河的石小路都在加快建设,三地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也在一直在优化软联通,进一步提升跨区域道路的通行效率,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行服务水平,满足通勤人员的多样化出行需求。

  京津冀联合办于2023年下半年在北京成立,三地抽调精干力量在北京市发改委集中办公。联合办专题会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召开,重点协调推动三省市确定的包括交通在内的跨区域跨领域重点任务落地实施。随着一项项具体工作的落地,三地推动协同发展正不断向纵深迈进。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最新修订版。自2000年我国首次开展规模大、范围广、监测样本多、统计数据详细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有1571个国民体质测定站点,意在通过体质测定增强国民健康意识。

  从最新的、五年公布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分析来看,从2000年至2020年,我国国民达到体质合格等级从87.1%提高到了90.4%,提高了3.3个百分点。通过20多年监测数据分析,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向好,城镇和乡村居民体质水平差距在缩小。

  国家疾控局等12部门近日印发《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我国将逐步优化防治体系,提高治疗效果,强化病例发现,阻断疾病传播。到2030年达到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目标,全国麻风患病率大于十万分之一的县(市、区)数为零。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实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措施,全国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大熊猫、兰科植物等300余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